有人給我看一家公司的管理培訓生培訓計劃。詳盡,周全,足足七八天塞滿了內容,不排除有一些內容是為了培訓而培訓的。由此想到自己的畢業(yè),在各個公司招聘,接待,培訓應屆生的一些往事。不妨從自己的經歷開始,和職場新人們分享下工作經驗。
1. 落腳的地方。
有人很慎重地選擇工作地點,仿佛選好之后,這輩子就這樣了。我想可能思維還在計劃經濟年代吧,又或者是心態(tài)上超級求穩(wěn)的人。
真實的情況是,職業(yè)發(fā)展好的人,大概95%不會局限于一個城市或者一個省區(qū)。500強的那些Director們,可能已經在積累幾個國家的工作經驗了。
想起我本人,的確在畢業(yè)之時,很堅定地要留在首都。首善之都,已經呆了七年了,有必要到外地嗎?那時無論如何也不會想象到自己真的在北京之外工作,并且已經遠遠超過七年。
2. 第一份工。
在大學學的專業(yè)是不受市場待見的地質類。不是自己選擇的,而是分配的。在這方面非常羨慕現在的學生們。不是自己選擇的,于是感情不深。腦海里并沒有概念要做什么,當時感覺做營銷的比較風光。其實不知道神馬是營銷,于是誤打誤撞申請此類工作,成為廣告業(yè)一分子。進入第一份工,也有一種神圣的感覺,
時過境遷,今天的孩子們上的是自己選擇的專業(yè),畢業(yè)了不做專業(yè)對口的工作也不會有人說什么。
3. 找工作的難處
大概找工作的難處,現在和以前差不多吧。也許我們當時更難一些。首先,email還不是普及的東西,主要靠發(fā)求職信和參加招聘會兩個渠道,發(fā)信大概幾角錢,招聘會一場10到15元,加上打印復印的費用,求職是有成本的。另外,手機并沒有普及,做為一個家在外地的畢業(yè)生,租住的房子里也不會有電話。好在
BP機出現了,于是投資650元買了一個
BP機。當有人呼你的時候,飛奔到最近的一個電話亭回電話。不排除有一部分電話打過去的結果是:對不機,呼錯了。有時候對方呼你的時候也是公共電話,于是你要盡快回復。有一次,我從對方留的電話上,明知是有公司讓我去面試但卻不能馬上回復。因為剛剛花了10元進了招聘會,不可能出去回電話再買票進來。當時恨不得隨手搶個手機,象一個電影上演的一樣。
說到招聘會,我承認沒有參加過過分人山人海的招聘會,象后來經常在報紙上出現的那種人擠人的樣子,在我畢業(yè)的時候還沒遇到。
4. 心態(tài)
今天畢業(yè)的國內畢業(yè)生,可能還會遇到越來越多的海歸們的競爭。一般而言,如果海歸們心態(tài)平和,不過分追求條件待遇的話,他們會比本地畢業(yè)生多一些優(yōu)勢。所以我最近給一位英國小海歸的建議就是,可以挑公司,千萬不要挑職位挑待遇。記得我們有一家客戶的前臺就是個學財務出身的海歸,半年不到,公司覺得她心態(tài)好,工作認真,把她調到上�?偛孔鲐攧樟恕K�,進入一間有發(fā)展的好公司很重要。
本地的畢業(yè)生呢?還沒有特別的建議。最近發(fā)現大部分畢業(yè)生因為獨生的關系,家庭條件會比我們好一些。并且家長的保護比我們那一代有可能有過之無不及。舉個例子。我認識的某畢業(yè)生家里已經給他在上學的城市買了房。有一次,房子鑰匙丟了,于是老爸坐一夜火車過來幫他打開。